地狱_後记与注解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後记与注解 (第7/12页)

思者」与1886年LeBaiser「吻」。1906年,「沉思者」移放至巴黎拉丁区的PanthéondeParis之前,「吻」是罗丹应法国政府之邀,为准备1889年於巴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而创作。1919年,巴黎第七区的罗丹美术馆开幕并对外开放,而罗丹於Meudon的庄园之後也成为美术馆。

    《沉思者》是罗丹作品《地狱之门》细部,罗丹演译作家但丁的原意,塑造但丁所写的「八层地狱」的景像,展开一连串的雕塑,他花了二十年的时间,这项作品始终没有竣工,但对罗丹而言,这件巨作永远没有所谓的完成之日,因为他随时会做即兴修改。直到罗丹Si後,《地狱之门》是由巴黎罗丹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定型。

    在罗丹的构想里。这位《沉思者》便是但丁本人,《沉思者》坐在《地狱之门》入口,似乎在思索着生命的难题与人类生存的意义。

    注7:

    《神曲》义大利文:Divinaedia,但丁·阿利吉耶里DanteAlighieri赐名为:Divinaedia神曲,是义大利诗人但丁的史诗,写於1307年至1321年。《神曲》被认为是欧洲最伟大的诗作,也是世界上最出sE的文学作品之一。

    全诗为三部分《地狱》《炼狱》《天堂》,谴责当时罗马公教会的政治情形,但未抵触当时基督教神学的观点。

    《神曲》的伟大历史价值在於,它以极其广阔的画面,通过对诗人幻游过程中遇到的上百个各种类型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